原标题:国际贸易区域化格局下的RCEP
近20年来,全球贸易区域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东亚、欧洲、北美三大区域性生产网络体系,区域内部贸易依赖度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东亚—太平洋板块中55%的对外贸易发生在本区域内,欧洲—中亚板块65%的对外贸易发生在本区域内,可见全球三大生产板块的内部循环在逐步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其脆弱的一面。
首先,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大全球生产网络的供应链和生产出现断裂、暂停和大幅减少,对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产业复杂度高、供应链较长、依赖全球物流网络的行业影响深远,带来关键产品及零部件供应紧张。比如,东南亚在全球芯片封装测试市场的占有率约27%,其中马来西亚的全球份额就占约13%,全球约50家半导体巨头在马来西亚设立了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带动其成为全球半导体产品第七大出口国。然而,2021年2季度以来受疫情反复影响,马来西亚芯片工厂生产线开工不足,加重了全球芯片短缺。
其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影响贸易区域化发展进程。短期内各国对东亚—太平洋地区出口商品的依赖加深,也使更多国家意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平衡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和安全问题。比如,美、日、法等国提供资金支持本国产业链从其他国家回流,数据显示,2020年已有2%的在华美国企业将部分供应链迁至美国,12%的企业已将产业链迁至其他地区。可见,疫情以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动全球价值链从垂直一体化分工向区域化分工协作转变。
最后,随着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区域贸易协定增加,国际贸易区域化进一步增强。后疫情时代,大国博弈、贸易保护主义将使经贸问题进一步泛政治化,不同国家主导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将密切区域内经贸联系,或削弱与他国的经贸关系。2018年以来,美日欧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墨加协议(USMCA)等超大规模、跨区域的自贸区协定相继落地,并呈现出高标准、全方位、广覆盖以及强排他性的特征。2020年11月,RCEP签署,涵盖东亚、东盟在内的15个成员国,协定生效后将实现区域内90%以上货物贸易零关税,逐步实现区域贸易一体化。RCEP协定签署后,中国与各成员国的贸易额快速增长。2021年一季度,中国与14个RCEP成员国合计贸易额达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1.5%。
在诸多区域经贸协定框架下,预计全球贸易格局将逐步形成东亚太平洋、欧洲和北美三大贸易板块“三足鼎立”之势,贸易板块内部相互投资和继续扩大贸易,区域产业链协作水平提升,区域贸易网络将更加密集,区域化经济体系将随之而来。
文字/路虹
编辑/孙楠
视觉/郭小溪
审核/覃达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