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

原标题:国际贸易区域化格局下的RCEP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作为涵盖东盟和中日韩澳新15个国家的自贸区,RCEP域内总人口达22.6亿人,占全球人口的29.9%,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GDP30%左右。RCEP生效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贸易协定。过去的数十年,在全球化经济导致地区、阶层贫富差距拉大和国际贸易摩擦加深的背景下,从2020年年初开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国际市场供需错配叠加运力受损,全球供应链遭遇严峻挑战,全球化依赖度高的行业和地区经济备受冲击。世界贸易组织(WTO)11月15日发布的最新一期《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货物贸易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初冲击中强劲反弹后,复苏正在放缓,但关键行业的生产和供应中断抑制了贸易增长,同时进口需求亦降温。目前,供应链问题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今年世界经济增速预期下调至5.9%。看到经济全球化来所带来的问题,近几年区域化合作协议的推出明显加快,正如即将生效的RCEP,意味着各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融合、优化发展后,经济全球化格局出现了一个转型的趋势,即由“泛全球化浪潮”转向更为精确的“区域化贸易体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周景彤认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正在强化贸易区域化趋势。

近20年来,全球贸易区域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东亚、欧洲、北美三大区域性生产网络体系,区域内部贸易依赖度不断提升。截至2019年,东亚—太平洋板块中55%的对外贸易发生在本区域内,欧洲—中亚板块65%的对外贸易发生在本区域内,可见全球三大生产板块的内部循环在逐步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展现出其脆弱的一面。

首先,亚太、欧洲和北美三大全球生产网络的供应链和生产出现断裂、暂停和大幅减少,对深度参与全球化分工、产业复杂度高、供应链较长、依赖全球物流网络的行业影响深远,带来关键产品及零部件供应紧张。比如,东南亚在全球芯片封装测试市场的占有率约27%,其中马来西亚的全球份额就占约13%,全球约50家半导体巨头在马来西亚设立了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带动其成为全球半导体产品第七大出口国。然而,2021年2季度以来受疫情反复影响,马来西亚芯片工厂生产线开工不足,加重了全球芯片短缺。

其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影响贸易区域化发展进程。短期内各国对东亚—太平洋地区出口商品的依赖加深,也使更多国家意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平衡产业链供应链的效率和安全问题。比如,美、日、法等国提供资金支持本国产业链从其他国家回流,数据显示,2020年已有2%的在华美国企业将部分供应链迁至美国,12%的企业已将产业链迁至其他地区。可见,疫情以来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带动全球价值链从垂直一体化分工向区域化分工协作转变。

最后,随着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和区域贸易协定增加,国际贸易区域化进一步增强。后疫情时代,大国博弈、贸易保护主义将使经贸问题进一步泛政治化,不同国家主导建立的区域贸易协定,将密切区域内经贸联系,或削弱与他国的经贸关系。2018年以来,美日欧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美墨加协议(USMCA)等超大规模、跨区域的自贸区协定相继落地,并呈现出高标准、全方位、广覆盖以及强排他性的特征。2020年11月,RCEP签署,涵盖东亚、东盟在内的15个成员国,协定生效后将实现区域内90%以上货物贸易零关税,逐步实现区域贸易一体化。RCEP协定签署后,中国与各成员国的贸易额快速增长。2021年一季度,中国与14个RCEP成员国合计贸易额达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2.9%,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1.5%。

在诸多区域经贸协定框架下,预计全球贸易格局将逐步形成东亚太平洋、欧洲和北美三大贸易板块“三足鼎立”之势,贸易板块内部相互投资和继续扩大贸易,区域产业链协作水平提升,区域贸易网络将更加密集,区域化经济体系将随之而来。

文字/路虹

编辑/孙楠

视觉/郭小溪

审核/覃达         来源:国际商报